更新时间:2024-09-10
1.趋势
1.1. 分布式云已成为面向未来演进的必然趋势
分布式云已经成为云计算未来的发展趋势,Gartner自19年首次提出分布式云概念后,连续2两年将分布式云列为顶级战略技术趋势。
信通院在22年6月联合云厂商发布的《分布式云发展白皮书》,其中对分布式云的关键能力做了描述,包括:
> 分布式基础设施推动算力资源无处不在
> 分布式云助力实现弹性敏捷用云需求
> 全局管理平台统一分布式云管理和调度
1.2.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是未来数据中心的演进方向
在用户数据中心内部,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和云计算的不断发展,用户数据中心的IT架构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,从数据中心云化过程和驱动力来看,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: 分别是虚拟化、资源池化、数据中心云化、以及面向未来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。 当然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数字化转型驱动力,从最先的成本驱动,到现在的业务创新驱动。 当前大部分用户的处在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的发展过程中。
1.3. AI大模型进一步促进分布式的“现场算力”发展
2.现状
2.1. 无处不在的计算支撑着产业数字化/智能化的发展
部分行业的业务天然具有分散特点,需要现场计算来提供算力资源和低时延访问,保障业务体验。如智慧交通、新能源场站、智能制造
2.2. 生产数智化需要“现场算力”承载数字化应用
制造业需要实时对生产数据进行监控、计算,并实 时反馈到生产控制系统,需要现场算力来就近部署,实现与生产系统的时延互访,同时也减少数据在复杂网络传输带来的不确定性,保障业务高可靠和数据安全。
2.3. 异构云平台并存导致资源孤岛,且架构演进面临挑战
业务上云过程中从业务可用性、成本控制等角度考虑,采用多云部署成为常态,造成异构云平台并存,形成大的资源孤岛,运维管理困难、升级演进困难,阻碍业务创新。
3.主张
3.1. 传统解决方案:采用多云管理平台纳管,没有解决异构云平台带来的挑战
针对异构平台多的情况,云管理平台厂商提出用多云管理平台来对底层异构平台进行纳管,但是这种纳管方式本质上没有解决异构带来的问题,只能用于通用的管理功能,无法实现架构的平滑演进。
多云管理平台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不足,包括:
管理能力依赖于底层平台对外提供的接口
资源无法真实打通,不能实现异构资源灵活调度
底层云平台的日常管控需使用其自带的管理平台
底层平台能力不统一,部署和运维成本高
多云管理平台涉及大量敏感数据,增加安全风险。
按功能模块和所纳管的节点收费,使用成本高。
3.2. 同架构分布式云是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优底座(主张)
基于前面的解决思路,我们提出建设同架构分布式云,来作为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云平台底座。
底下是用户物理位置分散的IDC机房,基于业务布局需求,建设规模大小不同的同架构云平台,为不同数字化业务提供不同类型的云资源池,满足不同业务承载需求,如通用业务集群,核心业务集群等等。
通过在集团/公司等主数据中心部署统一云管理平台,对所有资源池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运营。 在承载数字化业务方面,通过统一云管理平台对外提供各种IaaS、PaaS层服务,来面向不同的数字化业务应用,比如,生产、桌面、办公、科研、大数据等等。
4.分布式云解决方案
4.1. 同架构分布式云:算力资源生产侧分散,服务能力中心侧统一
分布式云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:算力资源生产侧分散,服务能力中心侧统一, 从服务业务的角度看,有以下业务价值:
业务快速上线:IT轻量化起步,资源按需扩容,快速交付。
业务就近接入:靠近客户业务生产现场部署,保障业务体验。
业务多场景容灾:数据本地备份、或容灾到中心云。
方案优势:一致服务体验、统一运营服务、统一运维管理、平台平滑演进
4.2. 同架构分布式云1+3+N的能力
底层集团的主数据中心、二级单位数据中心、以及更下一层的卫星级数据中心通过专线打通互联。
各个数据中心根据所承载的业务布局,规划不同规模的云平台来承载业务,比如集团IDC的云平台承载集团OA,财务、大数据平台等;二级单位的云平台承载二级单位自有业务应用系统等。
在集团/公司主数据中心部署统一云管理平台,对分布式云的所有资源池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运营。主要包括:统一管理、统一运维、统一安全三大能力。
各个节点的云服务目录根据业务需求灵活提供,同时支持接入云端智能运维服务。此外,云间互联架构支撑云容灾、备份、迁移等高阶能力。
4.3. 数据中心统一监控,全局资源统一管理
4.4. 数据中心统一服务,提高业务体验
4.5. 统一运营中心,云平台精细化运营
4.6. 统一指挥中心,辅助决策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