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3-12-06
功能说明
当服务器的物理网卡不足时,可采用四网合一方案。四网合一方案即管理网络、业务网络、数据通信网络、存储网络复用一个聚合网口的网络规划方案。该方案提供了网卡级别的冗余保护,单网卡故障不会影响业务。
注意事项
- 单网口不支持四网合一,最大能支持4个物理网口聚合进行四网合一。
- 服务器网卡聚合支持主备模式(默认)以及根据IP、MAC地址、网口轮询、四层信息五种负载均衡模式,建议采用按照IP方式进行负载均衡,不推荐主备模式。接入层交换机端口需要配置相应的端口聚合模式。主备模式的聚合对端交换机可以不用配置聚合。
- 当前聚合模式不支持对两个已有角色的网口直接聚合,需先移动角色到空闲网口再进行聚合。
- 建议在管理、VXLAN、业务、存储四网合一的情况下设置流量上限限制,以保证网络流量稳定。启用限速后,可在[实体机]的主机[详情]页面的[流速趋势]查看管理口、VXLAN口、业务口和存储口的流量。
- 支持四网合一的网卡类型请参考<兼容性平台>。
- 每个网络平面建议配置VLAN进行网络隔离,其中管理、VXLAN、存储配置VLAN子接口,业务口不支持配置VLAN子接口,业务VLAN只能通过虚拟网络的端口组进行配置。
- 从老版本热升级完成后,若原有环境已经存在聚合口,聚合口功能操作会失效,但不影响正常使用,需要重启主机之后才能支持操作。
- 旧版本升级上来的设备启用四网合一,intel网卡会中断网络30s(重启DP+交换机STP收敛),mellanox网卡需要重启物理主机后才能生效。
- 主板需要支持VT-D(三代CPU以后的均支持),新发货一体机在安装系统时会开启。旧版本升级或第三方设备之前未开启VT-D功能,会提示开启后需要重启才能生效。
- 业务网和VXLAN网复用的场景下,虚拟网络禁止使用任何NFV设备的透明模式。若必须要用透明模式,则使用 VLAN 子接口将业务网络和 VXLAN 网络隔离,并在虚拟网络的物理出口 trunk_all 那里,将 VXLAN 的 VLAN ID 排除在允许范围之内。
前提条件
- 四网合一的复用网口必须是万兆网口,且至少有2个。
- 每个网络平面建议配置VLAN进行网络隔离,故连接超融合主机的交换机接口需提前配置为Trunk All。并在相关交换机配置好已规划的VLAN。
操作步骤
- 在控制台点击[实体机/物理网络],进入网口配置界面。
- 由于不支持两个已有角色的网口直接进行聚合,需要先将数据通信口复用到管理通信口上,点击[网口功能/数据通信口(VXLAN)/修改配置]将数据通信口复用到管理口。
- 选择“继续使用”。
- 所有主机网口调整完毕后,点击确定。勾选<开启网口高性能模式>(此操作会将网口的MTU设置为1600,需要在物理交换机上开启巨帧支持,否则会导致网络不通)。
- 如下图所示,数据通信口已调整到管理口。原数据通信口已无角色,可以进行聚合。
- 将规划好的网口进行聚合,创建聚合口时开启存储复用功能。聚合模式推荐根据MAC或IP地址进行负载。
- 点击<批量添加聚合口>,选择规划的网口;选择聚合网口工作方式,不推荐使用主备模式,网口利用率较差(配置非主备聚合模式后,需要调整连接交换机的聚合方式与平台匹配,否则将无法访问平台);勾选<存储口复用功能>,点击<确定>。
- 确定启用“存储通信口复用功能”。启用存储通信口复用功能前,需要重启网络服务,将导致“物理主机”和“运行在该物理主机上的虚拟机”网络临时中断几分钟,请谨慎操作。
- 点击<确定>批量添加主机的聚合网口。请确保IP地址与VLAN ID配置正确,避免配置生效后造成网络中断。
- 如下图,点击<修改配置>,调整存储通讯口。
- 选择“复用网口”的方式,点击<下一步>,选择前面已启用存储口复用功能的聚合口。填写规划好的VLAN ID和网口IP地址,点击<确定>。
- 点击<修改配置>,调整数据通信网口。
- 点击<配置数据通信IP>。
- 填写规划好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。
- 点击<确定>后,查看配置的数据通信口IP地址信息。
- 批量添加VLAN子接口。
- 点击<确定>将数据通信口从聚合口切换到子网口。数据通信口切换到该网口后,会导致短暂的网络中断。
- 点击<在网络拓扑图中配置业务口>。在网络拓扑图中添加物理出口,点击<立即生效>。
- 选择物理出口,点击<连接到主机>。
- 点击<添加>选择网口和主机。
- 业务网口配置完毕。业务口不支持配置VLAN子接口,业务VLAN只能通过虚拟网络的端口组进行配置。
- 选择管理网口的子接口,为其配置规划好的VLAN ID。
- 至此四网合一所有网口配置完毕。
- 建议在管理、vxlan、业务、存储网口复用的情况下进行带宽/流量上限设置,以保证网络流量稳定。集群创建时建议管理口配置3Gbps;业务口和vxlan配置5Gbps;存储口配置8Gbps。后续通过观察各个网络平面的流量,再进行优化调整。